照顾月子带孙辈时,避开这 7 个误区,婆媳关系更和谐
新生命的诞生,对全家人来说都是大事。在我国,由老人来照顾宝宝和伺候月子,是很多家庭的选择。
但即使是最亲近的两代人,在「坐月子」和育儿的观念上还是难免会有不同。老人们的初心一定是为了宝宝和妈妈好,但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,很可能好心办坏事。
小编准备了一份「坐月子指南」,希望能对要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老一辈人有用。
日常说的「坐月子」是在产后 6 周左右,这段时间需要注意以下 4点。
1. 多关注宝宝的妈妈
小宝宝刚出生,自然是大家关注的重点。但别忽视了妈妈,「产后抑郁」这事儿可不是说着玩儿的。
多注意她的情绪和心理变化,适当地给予照顾,在她忙不过来的时候,搭把手,在她手忙脚乱的时候,适时指导,不要一味地指责。
2. 饮食营养要保证
图片来源:123rf.com.cn 正版图片库
生产之后,妈妈的饮食除了鸡蛋、肉类、鱼虾补充蛋白质之外,新鲜的蔬菜、水果也都可以吃。尽量各类食物搭配,均衡营养。照顾妈妈的口味,做她爱吃的。
3. 上厕所、洗澡要帮忙
分娩过程会对膀胱产生刺激,感觉不到尿意,产后要提醒她上厕所,建议一两个小时去一次。
有些妈妈产后虚弱,特别是剖宫产还要经历伤口带来的疼痛,上厕所、洗澡等会变得困难,可以多照顾。
4. 充足睡眠要保障
「坐月子」期间,妈妈的睡眠很重要,在家务方面比如换尿布、哄睡,家人可以多分担,减轻妈妈的负担。
「坐月子」有一些观念不符合现代科学的理论,会给妈妈和宝宝带来伤害,长辈们需要注意避免这些误区。
1. 产后不需要捂,该通风时就通风
天气热的时候,妈妈也可以穿短袖短裤,也可以用空调、风扇,这些都不是禁忌。
一般来说,26 ~ 27℃ 是比较舒服的温度。平时注意开窗通风,让室内的空气流通。
小编真的不希望再听到「产妇捂月子中暑身亡」这样的新闻了。
图片来源:123rf.com.cn 正版图片库
2. 躺着不动很危险,不要逼妈妈躺着
如果妈妈一直躺着不活动,下肢容易形成血栓,血栓一旦随血液移动到心肺的位置,堵住大血管,就可能发生生命危险。
应该提醒她多走动,适当的活动有助于身体恢复。
3.「坐月子」更要讲卫生,洗澡刷牙不能少
生产后,妈妈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,出汗明显增多,如果不洗干净,浑身汗津津,稍不注意会阴部和乳房的清洁,会增加发生产褥感染和乳腺炎的风险。
4. 光喝浓汤易堵奶,均衡膳食更重要
生完宝宝,总想给妈妈大补身子。鸡汤、骨头汤、猪蹄汤,这类乳白色的浓汤,不过是脂肪被蛋白质包裹后的乳液,营养价值有限,不利于身材恢复,还容易造成堵奶。
妈妈的饮食应该均衡,水果、蔬菜、肉类、鱼虾,才是饮食的重点。如果喜欢喝汤,选择清淡、少油、少盐的汤。
5. 别老说产妇没奶,帮她调整姿势、休息好
绝大多数没有奶的妈妈,都是由于宝宝衔乳姿势不对,对乳房的刺激不够造成的。
应该帮助新手妈妈调整哺乳姿势,让宝宝的上下嘴唇直接接触乳晕,而不是乳头,正确的衔乳才能对妈妈的乳房造成足够的刺激,帮妈妈分泌充足的乳汁。
图片来源:123rf.com.cn 正版图片库
6. 别总觉得孩子吃不饱
刚生出来的小宝宝胃口并不大。
宝宝在吃奶时,妈妈的奶水并不是事先就全部生产好存在乳房里,而是宝宝一边吃一边有奶水生产出来,宝宝吃进去的,可能远比这个量大。
判断宝宝吃没吃饱,更应该注意的是宝宝的精神状态、尿量、和体重增长情况。
7. 爸爸带娃是应该的
很多婆婆在照顾儿媳坐月子的时候,心疼儿子上班的辛苦,下班后不让他参与到照顾宝宝的工作中。
孩子的健康成长,也需要爸爸的参与,剥夺他照顾自己孩子的权利,对爸爸、孩子都是遗憾。
特别提醒一些长辈,别觉得自己辈分高,是「过来人」,就不顾孩子爸妈的意见——一些老观念可能需要更新了。
无论是长辈参与带孩子、还是照顾刚生产的妈妈坐月子,初衷都是为了孩子、为了家庭,双方都应该了解科学坐月子、带孩子的知识,并良好沟通。这样,才有助于妈妈和宝宝的健康,也让家庭更加和睦。